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9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人工智能与药学服务专栏

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患者药品说明书的效果比较

马凯楠;闫盈盈;何娜;翟所迪;

目的 比较不同大语言模型(LLM)与提示词策略组合在构建患者药品说明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患者药品说明书的可行方法。方法 将8种LLM(豆包、豆包深度思考、Kimi、Kimi长思考k1.5、ChatGPT、DeepSeek、Grok、Gemini)及5种提示词策略[Zero-Shot、Zero-Chain-of-Thought(Zero-CoT)、Tree-of-Thought(ToT)、Zero-Shot&Few-Shot(ZS&FS)和Zero-CoT&Few-Shot(ZC&FS)]进行不同组合,生成普瑞巴林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和左氧氟沙星片的患者药品说明书。由2名评价者从科学性、全面性、幻觉、易读性、阅读所需时间和便捷性6个维度对生成的患者药品说明书进行质量评价,以各组合得分的标准差评估生成文本的稳定性,综合质量与稳定性,得出最优的LLM+提示词策略组合。结果 8种LLM与5种提示词策略共得到40种LLM与提示词策略的组合,生成360份患者药品说明书。2名评价者平均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3(95%CI 0.88~0.97,P<0.01)。40种LLM与提示词策略组合的平均质量得分范围为19.16(Grok+ZC&FS)到26.15(DeepSeek+ZS&FS),标准差(稳定性)范围为0.31(Gemini+ZC&FS)到7.42(ChatGPT+Zero-Shot)。整体而言,DeepSeek在生成患者药品说明书方面的应用效果优于其他LLM。结合质量与稳定性的综合考量,DeepSeek+ZS&FS为最优组合。结论 DeepSeek+ZS&FS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生成患者药品说明书的最佳组合,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经药师专业审核后,可形成准确的患者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025 年 09 期 v.34 ;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课题(编号2024-Z-Y-001)
[下载次数: 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中药饮片处方智能点评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黄嬿;江雯婷;陆燕华;范鲁丹;林娜;刘淑贤;常昕楠;庄俊嵘;沈杰;

目的 针对中药饮片处方人工点评效率低、辨证逻辑复杂、基层药师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建立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中药饮片处方智能点评系统,并评估其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版)、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指南等文献的多维知识库,结合DeepSeek-V3/R1模型搭建检索增强生成架构。设计结构化辨证框架(证型-舌脉-病机-治则)与3级风险规则(高危/中危/低危),实现“药证矛盾”的智能识别。采用德尔菲法建立规则标记的金标准,智能系统点评小组(DeepSeek智能点评系统预审+1名药师终审)与传统人工点评小组(双药师背靠背审核)分别评价50份中药饮片处方,比较2个小组点评中药饮片处方的准确性、效率、安全性和稳健性。结果 智能系统点评小组高危错误检出率和辨证矛盾识别准确率均高于传统人工点评小组(P<0.05);与传统人工点评小组比较,智能系统点评小组审核效率提升了77.5%;智能系统点评小组的稳健性F1分数达到0.94,高于传统点评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案例表明DeepSeek可精准拦截误用的肝毒性药物(如朱茯苓)和寒热错投药物(如熊胆粉)。结论 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中药饮片处方智能点评系统通过知识库驱动辨证逻辑与人机协同终审机制,可显著提升中药饮片处方审核的精准性与效率。

2025 年 09 期 v.34 ; 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十四期课程建设重点项目(编号2025 SHUTCM009)
[下载次数: 4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3种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处理用药依从性相关问题的能力比较

刘姝言;牟婕;李坤雨;刘潇晴;刘玉璇;

目的 分析3种多模态大语言模型[ChatGPT-4(GPT-4)、Claude 3和Gemini 1.5]处理用药依从性相关问题的性能差异,为临床上药师选择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30个与用药依从性相关的标准化临床问题(其中漏服处理、用药教育和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各10题),由GPT-4、Claude 3和Gemini 1.5分别独立作答。采用单盲的形式,由5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临床药师对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回答进行评价(准确性0~5分、实用性0~3分、安全性0~2分),评估3种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处理用药依从性相关问题的能力。结果 GPT-4在回答用药依从性各项相关问题(漏服处理、用药教育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得分均为满分(100分),擅长复杂决策和用药安全性评估。Claude 3在回答漏服处理方面问题的得分为72分,回答用药教育方面问题的得分为80分,回答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问题的得分为72分。Gemini 1.5在回答漏服处理方面问题的得分为44分,回答用药教育方面问题的得分为60分,回答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问题的得分为29分,使用时需经过严格的人工审核。结论 在回答用药依从性相关问题的场景下,3种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中,GPT-4表现最佳,Claude 3在用药教育方面具有优势,Gemini 1.5效果较差,结果需人工审核。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可作为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高效辅助工具,但仍需结合人工审核,以达到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提高药物疗效,以及提升药师工作效率的目的。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2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工智能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研究进展

佟欣;樊盼盼;宋晓轩;杨凯斯;孙雪;许向波;赵庆春;

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及算法等工具,模拟、延伸和增强人类智能的相关技术和系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人工智能已在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与传统分析方法比较,人工智能的效率和性能更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为临床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到传统药学服务中,包括药物重整、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处方前置审核、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从而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人工智能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为未来制订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9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著

临床药师主导的PDCA循环管理法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赵丹;郭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PDCA循环管理法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促进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分别收集2023年10至12月(干预前)、2024年2至4月(第1次干预阶段)和2024年5至7月(第2次干预阶段)儿科门急诊开具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处方。以干预前处方作为基线数据,统计布地奈德用药的适应证分布,采用Micromedex的Thomson分级系统进行评价。对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布地奈德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按照医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流程进行备案,并设置布地奈德精细化超说明书用药审方规则。2024年2月起临床药师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布地奈德用药适应证进行管理,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月均用药金额和处方适应证合理率,以及第1次干预阶段和第2次干预阶段审方效能变化。结果 经过2次干预,与干预前比较,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适应证合理率从(18.93±3.61)%提升至(80.93±2.12)%;月均用药金额由48 153.84元降至21 465.04元(P<0.05);与干预前比较门急诊处方中布地奈德适应证的审核率从36.13%降至9.22%(P<0.05),审核后医师修改率从9.08%提高至72.41%(P<0.05)。结论 将临床药师主导的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的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吸入用布地奈德的用药合理性,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审方效率,值得推广。

2025 年 09 期 v.34 ; 2024年度蚌埠医科大学科技项目(编号2024byzd585sk)
[下载次数: 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前置审方系统用于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禁用药物预警的效果分析

郑建洪;邱春凤;于阗;

目的 分析前置审方系统用于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禁用药物预警的效果,为促进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4年1至6月前置审方系统中的住院医嘱审方数据201 836条,筛选出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触发的6级预警医嘱,收集患者的住院科室、性别、年龄、诊断、医嘱编号、医嘱明细、用药情况、预警情况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的6级预警医嘱555条,其中电解质及营养类药物触发的6级预警医嘱占比最高(401条,占72.3%)。不同科室的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6级预警医嘱占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科预警医嘱占比较高。此外,基于最新药品说明书和循证医学证据,对7种药物前置审方系统内生肌酐清除率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审核规则进行了优化。结论 使用电解质及营养类药物的医嘱较易触发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6级预警,6级预警医嘱主要分布于内科科室。前置审方系统的运用显著提升了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的预警能力,保障了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1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夏玉明;许杨;邵凤;马陶陶;

目的 探究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两制剂、单剂量、两序列、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的试验设计,纳入空腹和餐后状态下中国健康受试者各36例。空腹试验受试者和餐后试验受试者均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原研药或仿制药2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浆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浓度,计算药物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药动学参数,以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在空腹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洛匹那韦的Cmax分别为(7 496.059±1 940.182)和(7 841.933±2 290.435)ng·mL-1,AUC0-48 h分别为(94 680.139±34 330.072)和(100 080.335±35 529.100)h·ng·mL-1;Cmax的90%置信区间为99.20~108.41,AUC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99.92~110.88。在空腹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利托那韦的Cmax分别为(723.569±347.366)和(807.845±381.102)ng·mL-1,AUC0-48 h(4 978.441±2 131.870)和(5 444.483±2 177.974)h·ng·mL-1;C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1.65~120.31,AUC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103.00~116.42。在餐后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洛匹那韦的Cmax分别为(8 931.488±1 722.097)和(9 295.900±1 829.447)ng·mL-1,AUC0-48 h(106 465.299±26 527.139)和(110 591.834±28 274.969)h·ng·mL-1;C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1.16~106.80,AUC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99.79~106.71。在餐后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利托那韦的Cmax分别为(754.872±283.012)和(822.274±305.178)ng·mL-1,AUC0-48 h(5 543.750±1 854.990)和(5 907.152±2 041.723)h·ng·mL-1;C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4.35~113.42,AUC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102.33~108.81。空腹及餐后受试者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空腹或餐后给药条件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比较,其活性成分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表明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并且安全性相当。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1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联合案例学习法在“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教学中的应用

刘琛;褚燕琦;沈江华;白向荣;曾艳;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联合案例学习法(CBL)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中“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章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例腹腔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成“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章节的教学案例,采用PBL联合CBL,在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利用上述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整体表现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大部分(≥80.0%)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3个环节的评分能够达到优或良;3个环节评分为差的学生占比均在20.0%以下。100.0%的学生对教学活动满意,80.0%的学生认为案例难度适中,20.0%的学生认为案例难度较大。结论 PBL联合CBL应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的教学中,能够培养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可以推广至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2025 年 09 期 v.34 ; 北京市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提高项目(编号:住培2024039); 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4JYY094);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XSKY2024438)
[下载次数: 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裴亚敏;申梦丽;

目的 分析探讨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导致ADR的病例报道,检索时限为2015年7月至2024年2月,提取病例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与合并症、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的用法用量、ADR类型、ADR发生时间、ADR处理与转归等信息。结果 纳入病例报道16篇,包括17例病例,年龄(61.9±15.2)岁,28~81岁,其中年龄为61~90岁的病例占比最高(占70.6%)。17例病例中有合并症的有11例(占64.7%),有合并用药的有7例(占41.2%),合并用药均为慢性疾病治疗用药。17例病例的给药途径、适应证和给药剂量均与药品说明书相符。ADR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1~15 d(占52.9%),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软组织损害、呼吸系统障碍及全身性损害等。16例病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ADR好转或治愈,1例病例在主动脉植入术后因反复感染而死亡。结论 临床使用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时须密切监测ADR,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发生ADR后须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1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LC-MS/MS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3-硫酸吲哚酚的浓度

解伟伟;王铭;张书菲;张玉倩;李德强;张志清;靳怡然;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3-硫酸吲哚酚浓度。方法 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色谱柱为C18柱(4.6 mm×150.0 mm,3.5μm),使用10 mmol·L-1的醋酸铵水溶液(体积比1∶9)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25℃,进样量5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负离子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中的3-硫酸吲哚酚浓度进行定量检测,3-IS定量离子对m/z212.0→80.0,去簇电压(DP):-40 V,碰撞电压(CE):-33 V;氢氯噻嗪定量离子对m/z 296.0→205.0,去簇电压(DP):-48 V,碰撞电压(CE):-33 V;离子源温度:600℃。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中3-硫酸吲哚酚在0.250 0~10.000 0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50 0 mg·L-1,批内和批间的准确度(相对误差)为1.320%~2.140%和1.460%~3.470%,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RSD)为3.160%~5.500%和2.990%~5.170%,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4.78%~88.30%,基质效应为91.73%~94.60%。结论 该试验建立的方法简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适用于3-硫酸吲哚酚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的浓度测定。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2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