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智能化PDA手持系统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退药环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PIVAS的部门内差登记表、部门排班表及部门日常工作记录表,将2022年(智能化PDA手持系统应用前)数据作为对照组,2023年(智能化PDA手持系统应用后)数据作为试验组。通过对比2组退药差错率、退药工作耗费时间、参与退药的人数以及因退药错误导致的药品损耗率等指标,评价PDA手持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退药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1.01%vs 0.18%,P <0.05),每月退药工作耗费时间明显缩短[(120.96±10.90)h vs(40.10±5.26) h,P <0.05],参与退药人次数明显减少(1 825人次vs 548人次,P <0.05),以及因退药未找出而导致的药品损耗量明显减少(398袋vs 55袋,P <0.05)。结论 智能化PDA手持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提高PIVAS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同时有效避免因退药未找出而出现的药品损耗。
目的 探讨医院药学开展生殖-产科序贯药学门诊的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SWOT分析法,评估医院药学开展生殖-产科序贯药学门诊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结果 该门诊的优势包括高水平的临床药学团队、妇产科医师的需求以及多样化的药学服务模式;劣势在于缺乏成熟经验和有限的服务时间;机会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和不孕不育患者比例上升;威胁则涉及妇产临床药师的职业风险和药学门诊认可度低。结论 开展生殖-产科序贯药学门诊是未来发展趋势,可为特殊人群提供创新模式的药学服务。序贯药学门诊的开设有助于药师掌握主动权,实现对特殊人群患者的全程化用药监测和管理。
目的 基于“Chou-Talalay”模型,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合并周围神经损伤(PNI)病例的药对配伍强度,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用药的综合评价提供合理方法及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脑科中心2022-2023年的所有缺血性脑梗死合并PNI的患者用药信息,将排名前五的缺血性脑梗死及PNI联合用药的品种品规进行药对配伍。基于“Chou-Talalay”模型和CompuSyn 1.0软件,计算药对配伍CI值并根据CI值大小,判断各配伍药对的协同/拮抗作用(CI <1.00为协同,CI=1.00为相加,CI> 1.00为拮抗)及量化配伍作用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合并PNI的患者中,缺血性脑梗死主要用药品规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使用率为81.23%)、注射用己酮可可碱(使用率为57.43%)、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使用率为43.8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使用率为43.32%)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使用率为21.41%);PNI用药品规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使用率为11.96%)、普瑞巴林胶囊(使用率为10.45%)、甲钴胺胶囊(使用率为8.56%)、维生素B6片(使用率为5.54%)及盐酸乙哌立松片(使用率为4.41%)。按药对有效率85%计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各PNI用药的协同作用强度最大,其次为注射用己酮可可碱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P=0.0193);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甲钴胺片的协同作用最强(CI=0.0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甲钴胺片的协同作用次之(CI=0.07);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注射用己酮可可碱联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6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时,需注意可能存在拮抗作用(CI> 1.00)。结论 利用“Chou-Talalay”模型计算配伍药对的CI值并量化药物相互作用强度,可协助医疗机构及时评价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更好地持续跟踪临床用药情况提供了可行且有力的基线依据。
目的 通过日本药品不良事件报告(JADER)数据库,检测和分析伏诺拉生潜在药品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MHRA综合标准法对JADER数据库中自2014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伏诺拉生相关ADE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筛选得到伏诺拉生ADE报告2 192例,检测出比例失衡信号57个,涉及13个系统-器官分类(SOC)。ADE信号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其中高胃泌素血症、胃黏膜肥大、血胃泌激素升高、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和嗜酸细胞型膀胱炎等首选术语(PT)的ADE信号较强,且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结论 该研究新发现的ADE信号,为现有药品说明书中的安全性信息提供了重要补充。同时,借助JADER数据库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提升了亚洲人群在药物应用安全性方面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的 了解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禁用药的使用情况,探讨预防和减少禁用药使用的措施,为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2021年试行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试行)》等法规为依据,对2018年1月-2024年5月我院118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禁用药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 118个项目中共有36例次禁用药使用,其中13例次(占36.11%)由本科室授权的研究医师开具,11例次(占30.56%)为受试者于外院就诊时由外院医师开具,7例次(占19.44%)为受试者计划外随访时由本院其他科室或本科室非授权研究医师开具,5例次(占13.89%)为受试者自行于药店购买。经分析,导致禁用药使用原因中受试者病情需要17例次(占47.22%),受试者原因10例次(占27.78%),其他原因5例次(占13.89%),研究者原因4例次(占11.11%)。其中19例次禁用药使用并非必须使用,占比高达52.77%。结论 避免或减少禁用药使用需多方协作,申办方、研究者、临床研究协调员(CRC)、机构办公室和伦理委员会需保持有效沟通,及时收集禁用药相关方案偏离信息,并开展针对性学习,确保临床试验的规范性。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应用传统输注法(TIT)、延长输注法(PIT)和优化两步输注法(OTIT)在不同给药剂量及输注时间条件下治疗医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效果,为临床抗感染方案的制订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2023年医院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药敏试验结果,以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理论为基础,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获取美罗培南治疗4种医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39种具体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与累积反应分数(CFR),以PTA≥90%/CFR≥90%为条件选择最佳目标性/经验性治疗给药方案。结果 PIT及OTIT可获得较TIT更高的PTA和CFR,延长输注时间可提升PTA与CFR。当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0.5 mg·L~(-1)或考虑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建议使用PIT且输注时间至少3~4 h;当美罗培南的MIC为1~4 mg·L~(-1)或考虑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推荐选用OTIT且第二步输注时间至少5~6 h。结论 临床应用美罗培南时不建议使用TIT,而PIT及OTIT的给药方式的选择、输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度,OTIT更适用于治疗美罗培南MIC较高菌细引起的重症感染,在此基础上延长输注时间可进一步提升抗感染治疗效果。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在对抗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但其使用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为了优化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并确保用药安全,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综述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并综述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测定生物样本中的利奈唑胺浓度,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伏安法等。在这些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因其操作简便和结果准确而被广泛应用于利奈唑胺的治疗药物监测。然而,该方法存在样本需求量大、分析时间较长等局限性,这促使科研人员探索更为高效和快速的检测技术,以满足临床和实验室的需求。未来,开发新型、快速的测定方法是提升利奈唑胺治疗监测效率的关键。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儿童大叶性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甲泼尼龙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发热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阴影吸收时间,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M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2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0%vs 85.00%,P <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阴影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FVC、MEF及FEV1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儿的血清IL-10、IL-8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vs 22.50%,P <0.05)。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疗效确切,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目的 评估单孔分析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英夫利西单抗(IFX)血浆浓度中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使用ELISA法进行复孔分析和单孔分析,比较2种分析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相对偏差(RE)和变异系数(CV);通过检测110例临床样本评估2种方法所测得的IFX血浆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复孔分析和单孔分析的校正标样批间RE和CV均<5%,质控样品批内和批间RE和CV均<20%。2种分析方法所测得的IFX血浆浓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结论 基于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ELISA法单孔分析所得结果符合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要求,临床样本的结果与复孔分析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单孔分析具有更高的效能和更低的成本。
目的 通过对处方点评文献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探讨中药饮片合理用药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优化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细则和提高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以篇名中包含“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字段,检索2017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文献。经过2次筛选后获得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点评处方数量、不合理处方数量、不合理问题数量和具体问题陈述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总计181 649张中药饮片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14 306张,不合理率为0.09%~44.31%,平均为13.91%,文献间差异较大。不合理问题数占比排名前4位的是“缺少中医诊断和辨证”“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包括脚注遗漏和标注错误)”“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正文缺项(处方用法用量缺项)”,占比分别为31.62%、25.90%、10.46%和8.65%,累计构成比超过70%,是造成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的主要因素。对上述4类问题进行细分,其中有毒中药饮片超量使用,有中医诊断但诊断内容不完整,缺少证型和仅有西医诊断而无中医诊断在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结论 学习和总结文献中不合理处方问题的具体陈述,有助于临床药师拓宽点评思路,完善处方点评细则和解决对策,促进中药饮片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