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碧雨;吴建茹;魏芬芳;李丽敏;吴文宇;
目的 通过对美国FDA药品不良事件自发呈报系统(FAERS)2015-2020数据库中有关托珠单抗上市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监测及不良事件应对提供参考。方法 FDA官网下载2015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2季度共22个季度的数据,用My Sql和Med Ex进行数据提取、规整和标准化,Med DRA进行不良事件术语汉化,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信号检测。结果 经过数据规整和标准化后,共得到不良事件报告6 459 203例,其中以托珠单抗或包含托珠单抗为首要怀疑药品的报告22 100例。在该22 100例中,性别未知/空值1 735例,男女比例为0.247;上报人职业以消费者为主;患者已知年龄分组中以成人为主;不良事件转归中以“其他严重的医疗事件”占比最高;用药原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药品使用的适应证不明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报告例数前20位的不良事件中只有6种没有检测出信号。该研究所使用的季度数据中报告例数最高的不良事件是药物无效,且ROR法检测出信号,而与COVID-19患者治疗相关的报告共93份,不良事件多为超说明书用药、故意使用导致的产品问题、血压波动、肝功能损害等,结果较严重。结论 综合信号检出结果和文献资料,建议临床在给患者使用托珠单抗时,需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定期监测患者生化指标和白介素-6的水平,做好应对药物不良事件的准备。
2022年08期 v.31 565-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章媛;胡燕平;邵海兴;金岳伟;华茂红;朱菊芳;丁伟萍;周利江;
目的 构建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控体系。方法 结合基层医院特点,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初步制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控策略;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相关领域专家共15名进行2轮函询,统计整理函询结果。结果构建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控体系包括一级条目2项,二级条目12项。咨询专家的积极性采用问卷回收率来评价,2轮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5,所有二级条目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CV在0~24.15%之间,第2轮咨询条目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70和0.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控体系具有一定可信度,可作为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控工具。
2022年08期 v.31 57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蒋杰;张谊芳;王佳良;黄永芳;
目的 评估药学监护分级管理与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在重症监护室(ICU)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以医院ICU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药师根据疾病危重程度和用药情况对患者实施分级药学监护,并借助欧洲药学监护联盟(PCNE)分类评价体系对出现的药物相关问题(DRPs)进行分类评价,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3阶段对药学监护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期间,临床药师实际监护患者605例,药学监护覆盖率为76.10%,发生DPRs 430件,共提出药学建议516条,临床采纳率82.80%。分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药学监护覆盖率呈增长趋势,第Ⅱ阶段较第Ⅰ阶段增长明显(P <0.05),第Ⅱ阶段与第Ⅲ阶段基本接近(P> 0.05);而DRPs发生件数和每例患者平均药学建议数呈下降趋势,第Ⅱ阶段与第Ⅰ阶段相比差异明显(P均<0.05),第Ⅱ阶段与第Ⅲ阶段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对药学监护实施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可使临床药师明确监护重点,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开展药学监护服务,不仅扩大了药学监护的覆盖面,还减少了DRPs的发生。
2022年08期 v.31 57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赵婧;老东辉;张建中;
目的 分析2012-2020年间上海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结构变化,为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实施干预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海市三级医院9年中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并计算各类药物的使用量(以用药频度DDDs表示)及其在总使用量中的占比,对一些重点的、变化大的抗菌药物种类进行二次数据分析。结果 上海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类以及四环素类结构占比增大,第2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比减小,其中莫西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头孢呋辛和青霉素在该种类的占比变化较大。经分析,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结构变化与耐药数据、院内感染发生率、医师临床用药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近年来上海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级药物占比呈增加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干预与管理,持续改进。
2022年08期 v.31 584-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楼亚玲;钱晓东;
目的 了解医院各类镇痛药物的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疼痛门诊接受疼痛治疗患者的基础信息,分析统计处方信息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诊断以及用药情况等。结果通过对2 868例患者基础信息分析发现,镇痛和/或辅助性镇痛药物处方数量与年龄、疼痛分类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根据药理作用对镇痛药和/或辅助性镇痛药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镇痛和/或辅助性镇痛药物中非甾体抗炎药、血管活性药物及肌肉松弛剂使用占总处方数量的79.65%,其中乙哌立松、依托考昔及美洛昔康使用频次较高;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腰痛及下肢疼痛所需费用较高,分别为(301.41±557.74)、(107.01±159.52)和(97.13±72.99)元。不同的镇痛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疼痛门诊镇痛和/或辅助性镇痛药物选择较为合理,就诊疼痛门诊的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或镇痛药物单独使用均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治疗效果。
2022年08期 v.31 59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范之丹;孙慧芳;
目的 探究全麻联合硬膜外麻对老年胸腔镜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8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中麻醉方式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的患者作为联合组,以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为全麻组,每组各6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前30 min(T_0)、单肺通气30 min(T_1)、单肺通气60 min(T_2)、单肺通气结束即刻(T_3)和手术结束即刻(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pH、血红蛋白(Hb)、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红素加氧酶-1(HO-1)及非通气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HO-1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T_0、T_4时的HR、MAP,T_0、T_1、T_2时的血清MDA、SOD、IL-6、TNF-α、HO-1、BALF中HO-1水平及围术期Sp O_2、pH、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2组患者的HR、MAP明显低于同组T_0时,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T_3、T_4时2组患者的血清SOD、HO-1、BALF中HO-1水平明显低于同组T_0时,MDA、IL-6、TNF-α明显高于同组T_0时,且联合组上述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全麻组(P<0.05);联合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能够维持胸腔镜单肺通气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降低MDA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SOD和HO-1表达水平,发挥肺保护作用。
2022年08期 v.31 595-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金丽;黄宇峰;张誉艺;何志高;翟晓波;张明;
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部位早期感染的病例特点,为临床药师参与脊柱手术部位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脊柱手术部位早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纳入分析,中位年龄66岁,81.25%为腰椎手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糖尿病。脊柱手术部位早期感染主要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和伤口局部压痛。实验室指标提示所有患者会诊前C反应蛋白(CRP)和/或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13例患者CRP> 30.4mg·L~(-1),7例患者WBC升高;病原菌检出率为43.7%,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5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其中3例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会诊后11例患者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数为12 d。会诊前(术后≥4 d)CRP中位数为78.0 mg·L~(-1),会诊后CRP中位数为26.5 mg·L~(-1),会诊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4 d时CRP> 30.4 mg·L~(-1)是预测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早期感染较敏感的标记物,持续地评估ESR和CRP的联合趋势是至关重要的。最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不推荐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
2022年08期 v.31 60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陈玥;刘磊;
目的 探讨阿达木单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机制及治疗方案。方法 以“阿达木单抗”和“血小板减少”以及“adalimumab AND thrombocytopenia”检索常用中英文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30日。选择报道阿达木单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及不良反应可能发生机制。结果 纳入英文文献12篇,均为个案报道,有效病例12例。多数病例采取标准治疗方案,出现不良反应最短为首次用药后15 d,最长为使用药物3年后。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为1×10~9·L~(-1)。多数患者均有临床出血或血栓性事件。进行机制推测的报道中主要认为是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案包括单纯停药,或使用血浆置换,或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报道案例均有较好的预后,恢复时间从数日到数月不等。结论 阿达木单抗引起血小板减少为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临床应予以关注。对于既往使用同类药物发生不耐受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该药。
2022年08期 v.31 606-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石军飞;崔鸿江;刘娟;石二霞;
目的 通过开展医嘱审核,促进合理用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对医院2020年1-12月份所有住院患者实施医嘱审核与干预,分析2020年4个季度用药医嘱合理性情况与干预效果,以及对相关药学指标的影响与变化,逐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果 第4季度不合理医嘱率与第1季度相比较显著下降(P <0.05),第3、4季度干预成功率与第1季度相比较得到了显著提升(P <0.05)。不合理医嘱主要表现在重复给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三大类别。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总费用比例、辅助药品费用占药费、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静脉输液患者平均用药疗程均显著下降,与第1季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执行严格的医嘱审核与干预措施,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2年08期 v.31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