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婕;李敏;吴晓智;陈国忠;宋洪涛;
目的探索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与芬太尼术后镇痛效应的关系。方法术后随访患者并记录芬太尼镇痛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29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差异。结果 129例患者中CC型51例(39.5%)、CT型57例(44.2%)、TT型21例(16.3%)。CT型、TT型患者24 h芬太尼镇痛使用量显著低于CC型(P<0.05),TT型患者48 h芬太尼镇痛使用量显著低于CC型(P<0.05),CT型与CC型48 h芬太尼镇痛量、不同基因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DR1C3435T与术后不良反应无相关性,但与芬太尼术后镇痛使用量具有相关性,该基因型可能成为疼痛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指标。
2011年03期 v.2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东;高萍;向道春;张莎莎;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兰索拉唑及其代谢产物5-羟基兰索拉唑和兰索拉唑砜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十二指肠给予兰索拉唑(8 mg·kg~(-1))+生理盐水、兰索拉唑(8 mg·kg~(-1))+酮康唑(5 mg·kg~(-1))、兰索拉唑(8 mg·kg~(-1))+反苯环丙胺(5 mg·kg~(-1))、兰索拉唑(8 mg·kg~(-1))+克拉霉素(8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通过对兰索拉唑及5-羟基兰索拉唑和兰索拉唑砜血药浓度的测定,计算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以5-羟基兰索拉唑、兰索拉唑砜与兰索拉唑AUC_(0→4h)的比值分别作为原药经CYP2C19和CYP3A4代谢程度的指标,研究克拉霉素对兰索拉唑代谢的影响。结果克拉霉素显著增加兰索拉唑的AUC_(0→4h)、MRT和t_(1/2),显著降低其CLz。克拉霉素显著降低兰索拉唑砜与兰索拉唑AUC_(0→4h)的比值,从0.63±0.17降至0.15±0.09(P<0.05),兰索拉唑砜的ρ_(max)显著降低,MRT和t_(1/2)显著延长。克拉霉素对5-羟基兰索拉唑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影响。结论克拉霉素在大鼠体内对兰索拉唑CYP3A4主导的磺化代谢抑制作用明显,可明显增加兰索拉唑的生物利用度,对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有积极意义。
2011年03期 v.20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鞠爱霞;田冲冲;郭泉;李秋红;
目的建立大鼠唾液和血浆中罗通定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 ,研究单次静脉注射后大鼠唾液及血浆中罗通定浓度的相关性。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R)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1 nm。测定唾液和血浆中的罗通定浓度,并对腮腺、颌下腺唾液浓度与对应血浆质量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罗通定的唾液和血浆浓度在0.1~20.0 mg·L~(-1)和0.5~40.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在唾液和血浆中的最低定量限和相对回收率分别为0.1 mg·L~(-1)、100.97%~107.50%和0.5 mg·L~(-1)、98.30%~111.2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0%;静注给药后,腮腺和颌下腺唾液浓度与对应血浆浓度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7(P<0.01)和0.985(P<0.01)。结论首次建立了同时适用于唾液和血浆中微量罗通定分析的HPLC方法 ;唾液和血浆中的罗通定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罗通定的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药物浓度监测时可以考虑以唾液代替血浆样本进行分析。
2011年03期 v.20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涛;章蕴毅;
目的研究抗子宫肌瘤中药提取物XLS的抗炎和活血作用。方法通过急性炎症模型观察中药提取物XLS的抗炎作用;以小鼠耳廓微循环法观察该药的活血作用。结果中药提取物XLS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有效促进微血管流速增加。结论该中药提取物XLS具有良好的抗炎活血作用。
2011年03期 v.20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玲玲;努尔拉江·帕合尔丁;王丽梅;弓艺涓;李伟;沈腾;王建新;
目的考察透皮促进剂对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皮肤渗透液中次乌头碱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利用大鼠腹部皮肤和Franz垂直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比较不同浓度的氮酮和桉叶油对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不加透皮促进剂的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的透皮速率为0.65 ng·cm~(-2)·h~(-1);2%氮酮与10%丙二醇组成的复合透皮促进剂使次乌头碱透皮速率增加9.87倍;2%桉叶油增加次乌头碱透皮速率12.23倍。结论散结止痛巴布膏的透皮促进剂可采用2%桉叶油或2%氮酮与10%丙二醇合用。
2011年03期 v.20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玉;蒋小丰;张名洋;罗瑜;李琴韵;
目的对山豆根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并对其抗HBV活性进行测定。方法提取山豆根多糖,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山豆根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产物经红外光谱鉴定。用MTT法测定该修饰物的抗HBV活性。结果通过山豆根多糖硫酸化前后的红外图谱分析,表明硫酸基与多糖已结合成酯,并且有抗HBV的作用。结论山豆根多糖硫酸化修饰能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细胞转染的2215细胞培养液中HBeAg、HBsAg的抑制作用。
2011年03期 v.20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温从丛;朱晓娜;胡国新;葛仁山;李庆兴;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采集2004至2008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房临床分离PA共3532株,选择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M)对PA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对IMP和MEM的总耐药率分别是48.44%和46.75%。2005年对IMP的耐药率是60.59%,而2008年的下降到36.79%(P<0.01)。2005年MEM的耐药率是75.23%,而2008年下降到25.95%(P<0.01)。结论 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情况严重,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得到明显的控制。
2011年03期 v.20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晓英;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反复喘息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32例年龄为6~12个月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治疗组(n=120)和常规组(n=11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钠颗粒4mg,每晚1次,共3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喘息、咳嗽及肺部哮鸣音的变化,记录喘息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及咳嗽消失所需时间;住院第1天及第7天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所有病例均随访1a,统计1a内喘息复发的人数。结果治疗组喘息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天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住院第7天时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a内喘息复发作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降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婴幼儿喘息复发。
2011年03期 v.20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江飞;朱素燕;徐萍;胡毅坚;龙再浩;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胺碘酮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HC-C_(18)柱,以2%三乙胺溶液(磷酸调pH至4.0)-甲醇(19:81,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 nm。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氮气吹干,按外标法定量。结果胺碘酮线性范围为0.14~2.8 mg·L~(-1)(r=0.999 0),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098 mg·L~(-1)。日内精密度(RSD)为1.71%~2.25%,日间RSD为4.75%~6.88%,提取回收率>90%。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也同样满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人体药动学试验。
2011年03期 v.20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艳璞;昂正荣;纪青松;
目的调查分析35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共患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利用本院HIS系统查阅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精神科住院患者降糖药物用药情况,以WHO规定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评价指标,分析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降糖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吡格列酮、阿卡波糖、格列苯脲DUI均<1,消渴丸DUI=1,格列喹酮、二甲双胍、胰岛素DUI略大于1,联合用药符合病情。结论本院精神科患者降糖药物使用较为合理,但需提高胰岛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2011年03期 v.20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喆;戴佩芳;叶岩荣;沈赟;
目的降低处方调剂差错数,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方法利用"品管圈"的方法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结果调剂差错数从改善前的每周21.80件下降为改善后的10.27件,药师解决问题的自信与能力增强。结论 "品管圈"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善门诊药房服务质量。
2011年03期 v.20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许青;蔡映云;吕迁洲;
1例76岁女性患者因肺动脉栓塞入院,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从2.5 mg·d~(-1)逐步增至10mg·d~(-1),而其国际标准化比值仅从0.98升高至1.19,远未达到理想的抗凝强度。临床药师会诊后发现该患者同时静脉使用的复方维生素中含有维生素K_1,与华法林产生拮抗作用造成华法林治疗无效。停用复方维生素后,较低剂量华法林即达适宜抗凝强度。该病例的经验和教训是临床药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善于处理真性难治病,还要善于从一些易被忽视的药物或复方药物的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一些原本不难处理的假性难治病。
2011年03期 v.20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松;蔡静月;杨世春;欧汝奋;何日东;
目的探讨药师对脑型恶性疟疾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的模式与方法。方法以1例脑型恶性疟疾患者的救治为例,介绍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药师在监护中成功参与了整个治疗过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脑型恶性疟疾的药物治疗过程,保证了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2011年03期 v.20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美娟;左万兴;康永贞;章林培;
目的探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绝经后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厚的效果。方法将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者197例作为入选患者,其中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但不能耐受诊刮术者作为对照组,行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4 mg,bid×10 d);余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者作为观察组,行分段诊刮术。患者于"月经"净后或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B超随访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71±1.69)mm及(8.05±1.95)mm,P>0.05;观察组有58例(占61.70%)患者停药后有撤退性阴道出血,血止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24±1.02)mm及(3.06±0.51)mm,与给药前比较P均<0.05。对照组103例病理报告,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52例(占50.49%),良性病变(单纯性内膜增生、内膜炎、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42例(占40.78%),复杂性增生4例(占3.88%),不典型增生2例(占1.94%),恶性病变3例(占2.91%),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42±1.85)mm及(3.20±0.51)mm,与术前比较P均<0.05。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而不能耐受诊刮手术者,使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性治疗方法 。
2011年03期 v.20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林光勇;林晓晓;
目的探讨医院药师运用有效沟通的技巧,达到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有效交流。方法药师遵守关注、真诚和尊重的职业伦理原则,通过提升语言沟通能力,掌握倾听、核实、反映、阐释等沟通技巧,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结果医院药师的有效沟通必须将沟通技巧的运用与关爱、友好等情感的注入,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结合起来才能够实施。结论建立医院药师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服务理念,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达到面向患者、药师、医院三赢的战略目标。
2011年03期 v.20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