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丹;郭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PDCA循环管理法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促进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分别收集2023年10至12月(干预前)、2024年2至4月(第1次干预阶段)和2024年5至7月(第2次干预阶段)儿科门急诊开具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处方。以干预前处方作为基线数据,统计布地奈德用药的适应证分布,采用Micromedex的Thomson分级系统进行评价。对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布地奈德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按照医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流程进行备案,并设置布地奈德精细化超说明书用药审方规则。2024年2月起临床药师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布地奈德用药适应证进行管理,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月均用药金额和处方适应证合理率,以及第1次干预阶段和第2次干预阶段审方效能变化。结果 经过2次干预,与干预前比较,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适应证合理率从(18.93±3.61)%提升至(80.93±2.12)%;月均用药金额由48 153.84元降至21 465.04元(P<0.05);与干预前比较门急诊处方中布地奈德适应证的审核率从36.13%降至9.22%(P<0.05),审核后医师修改率从9.08%提高至72.41%(P<0.05)。结论 将临床药师主导的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的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吸入用布地奈德的用药合理性,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审方效率,值得推广。
2025年09期 v.34 669-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建洪;邱春凤;于阗;
目的 分析前置审方系统用于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禁用药物预警的效果,为促进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4年1至6月前置审方系统中的住院医嘱审方数据201 836条,筛选出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触发的6级预警医嘱,收集患者的住院科室、性别、年龄、诊断、医嘱编号、医嘱明细、用药情况、预警情况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的6级预警医嘱555条,其中电解质及营养类药物触发的6级预警医嘱占比最高(401条,占72.3%)。不同科室的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6级预警医嘱占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科预警医嘱占比较高。此外,基于最新药品说明书和循证医学证据,对7种药物前置审方系统内生肌酐清除率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审核规则进行了优化。结论 使用电解质及营养类药物的医嘱较易触发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6级预警,6级预警医嘱主要分布于内科科室。前置审方系统的运用显著提升了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使用禁用药物的预警能力,保障了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2025年09期 v.34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玉明;许杨;邵凤;马陶陶;
目的 探究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两制剂、单剂量、两序列、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的试验设计,纳入空腹和餐后状态下中国健康受试者各36例。空腹试验受试者和餐后试验受试者均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原研药或仿制药2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浆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浓度,计算药物达峰时间(T_(max))、血药峰浓度(C_(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药动学参数,以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在空腹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洛匹那韦的C_(max)分别为(7 496.059±1 940.182)和(7 841.933±2 290.435)ng·mL~(-1),AUC_(0-48 h)分别为(94 680.139±34 330.072)和(100 080.335±35 529.100)h·ng·mL~(-1);C_(max)的90%置信区间为99.20~108.41,AUC_(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99.92~110.88。在空腹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利托那韦的C_(max)分别为(723.569±347.366)和(807.845±381.102)ng·mL~(-1),AUC_(0-48 h)(4 978.441±2 131.870)和(5 444.483±2 177.974)h·ng·mL~(-1);C_(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1.65~120.31,AUC_(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103.00~116.42。在餐后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洛匹那韦的C_(max)分别为(8 931.488±1 722.097)和(9 295.900±1 829.447)ng·mL~(-1),AUC_(0-48 h)(106 465.299±26 527.139)和(110 591.834±28 274.969)h·ng·mL~(-1);C_(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1.16~106.80,AUC_(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99.79~106.71。在餐后受试者体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中利托那韦的C_(max)分别为(754.872±283.012)和(822.274±305.178)ng·mL~(-1),AUC_(0-48 h)(5 543.750±1 854.990)和(5 907.152±2 041.723)h·ng·mL~(-1);C_(max)的90%置信区间为104.35~113.42,AUC_(0-48 h)的90%置信区间为102.33~108.81。空腹及餐后受试者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空腹或餐后给药条件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仿制药与原研药比较,其活性成分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表明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并且安全性相当。
2025年09期 v.34 680-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琛;褚燕琦;沈江华;白向荣;曾艳;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联合案例学习法(CBL)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中“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章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例腹腔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成“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章节的教学案例,采用PBL联合CBL,在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利用上述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整体表现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大部分(≥80.0%)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3个环节的评分能够达到优或良;3个环节评分为差的学生占比均在20.0%以下。100.0%的学生对教学活动满意,80.0%的学生认为案例难度适中,20.0%的学生认为案例难度较大。结论 PBL联合CBL应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的教学中,能够培养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可以推广至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2025年09期 v.34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亚敏;申梦丽;
目的 分析探讨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导致ADR的病例报道,检索时限为2015年7月至2024年2月,提取病例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与合并症、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的用法用量、ADR类型、ADR发生时间、ADR处理与转归等信息。结果 纳入病例报道16篇,包括17例病例,年龄(61.9±15.2)岁,28~81岁,其中年龄为61~90岁的病例占比最高(占70.6%)。17例病例中有合并症的有11例(占64.7%),有合并用药的有7例(占41.2%),合并用药均为慢性疾病治疗用药。17例病例的给药途径、适应证和给药剂量均与药品说明书相符。ADR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1~15 d(占52.9%),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软组织损害、呼吸系统障碍及全身性损害等。16例病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ADR好转或治愈,1例病例在主动脉植入术后因反复感染而死亡。结论 临床使用依洛尤单抗与阿利西尤单抗时须密切监测ADR,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发生ADR后须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2025年09期 v.34 692-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伟伟;王铭;张书菲;张玉倩;李德强;张志清;靳怡然;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3-硫酸吲哚酚浓度。方法 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色谱柱为C_(18)柱(4.6 mm×150.0 mm,3.5μm),使用10 mmol·L~(-1)的醋酸铵水溶液(体积比1∶9)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25℃,进样量5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负离子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中的3-硫酸吲哚酚浓度进行定量检测,3-IS定量离子对m/z212.0→80.0,去簇电压(DP):-40 V,碰撞电压(CE):-33 V;氢氯噻嗪定量离子对m/z 296.0→205.0,去簇电压(DP):-48 V,碰撞电压(CE):-33 V;离子源温度:600℃。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样品中3-硫酸吲哚酚在0.250 0~10.000 0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50 0 mg·L~(-1),批内和批间的准确度(相对误差)为1.320%~2.140%和1.460%~3.470%,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RSD)为3.160%~5.500%和2.990%~5.170%,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4.78%~88.30%,基质效应为91.73%~94.60%。结论 该试验建立的方法简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适用于3-硫酸吲哚酚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的浓度测定。
2025年09期 v.34 697-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