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 探索临床药师在职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吴永佩;颜青;

    在我国临床药师制建设初期,探索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无疑是最迫切的任务。我国已通过在有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建立在职岗位培训工作模式和试点临床药师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014年04期 v.23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26 ]

论著

  • 不同剂量葛根素在大鼠血液与唾液中药物浓度的相关性(英文)

    鞠爱霞;郑春雨;郑岩;宫小龙;李秋红;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葛根素注射剂给药后唾液与血液中葛根素浓度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通过颈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葛根素注射剂,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及唾液中葛根素的浓度,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评价其相关性。结果给予葛根素注射剂后,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随时间呈双指数形式下降,迅速向唾液分布,在颌下腺和腮腺中的唾液浓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剂量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呈线性药动学过程,血液和唾液中葛根素的浓度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可以考虑采用唾液代替血液作为一种生物监测媒介用于葛根素注射剂的治疗药物监测。

    2014年04期 v.23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4 ]
  • 环孢素与十一酸睾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

    刘子修;刘梅;李燕思;马静;邱彦;蔡鹰;陆瑜;

    目的研究环孢素与十一酸睾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22只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4组进行2轮试验。第1轮试验中A、B组(每组5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环孢素20和40mg·kg-1,C、D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十一酸睾酮10.67和21.34mg·kg-1;第2轮试验中A、C组大鼠合为低剂量组,予环孢素20mg·kg-1+十一酸睾酮10.67mg·kg-1,B、D组大鼠合为高剂量组,予环孢素40mg·kg-1+十一酸睾酮21.34mg·kg-1,均连续给药7d。给药后各时间点大鼠全血中环孢素与血清中睾酮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药-时数据应用DAS 2.0程序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第1轮和第2轮试验中,A组大鼠全血中环孢素的ρmax分别为(408.30±9.61)和(430.29±7.99)μg·L-1,AUC0→∞分别为(35 230.98±1 256.42)和(40 749.93±1 325.86)μg·h·L-1;B组大鼠全血中环孢素的ρmax分别为(418.97±15.62)和(405.71±15.17)μg·L-1,AUC0→∞分别为(41 887.92±2 751.79)和(47 890.33±3 052.64)μg·h·L-1;C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cmax分别为(22.95±1.07)和(23.81±0.39)nmol·L-1,AUC0→∞分别为(2 146.99±915.65)和(2 308.84±725.47)nmol·h·L-1;D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cmax分别(24.49±0.43)和(25.11±0.43)nmol·L-1,AUC0→∞分别为(2 434.57±985.15)和(2 666.68±1 027.05)nmol·h·L-1。即在同等剂量的单剂量给药或联合给药,大鼠全血中环孢素与血清中睾酮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L/F、AUC等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孢素与十一酸睾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不显著。

    2014年04期 v.23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2 ]
  •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估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哌甲酯缓释片的清除率

    吴为阁;王文强;吴海龙;李韵;陈彬彬;李敏娇;

    目的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ADHD)哌甲酯缓释片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闽南地区服用哌甲酯缓释片治疗的78例ADHD患者的消除相血药浓度(n=165),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分析数据。结果最终模型为CL(L·h-1)=254·(WT/34.7)0.663·0.884(如果合用丙戌酸钠,否则为1)·EXP(ETA(CL)),WT为体质量(kg)。结论成功建立ADHD患者哌甲酯缓释片治疗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根据患者的生理用药资料,可估算其清除率,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014年04期 v.23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3 ]
  • 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王茜;王利利;刘玉芹;王先利;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用检索词"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心房颤动、卒中、栓塞",通过对MEDLINE、EMBASE、Cochran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检索,获得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研究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s)进行Meta分析。选取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作为主要安全指标,得出合并后的风险比(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出192篇文献,其中4篇RCT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小,研究间异质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华法林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血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或全身性栓塞(RR=0.83,95%CI:0.76~0.91,P<0.000 1);显著降低发生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RR=0.89,95%CI:0.85~0.94,P<0.000 1);显著降低发生出血性卒中(RR=0.47,95%CI:0.35~0.63,P<0.000 01);降低发生大出血(RR=0.79,95%CI:0.65~0.97,P=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

    2014年04期 v.23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3 ]
  •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毛小红;方洁;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3.71%。发生血小板减少组年龄较未并发血小板减少组大[(68.52±13.46)岁vs(61.33±17.26)岁,P=0.008],血清肌酐清除率(CCr)[(71.17±48.60)mL·min-1 vs(92.61±51.72)mL·min-1,P=0.022]和基础血小板值[(193.07±70.93)×109·L-1 vs(278.25±129.46)×109·L-1,P=0.001]较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 3.12,95%CI 1.30~7.53,P=0.01),CCr(OR 5.69,95%CI 2.29~14.14,P=0.00),ALT(OR 2.75,95%CI 1.03~17.35,P=0.04),AST(OR 4.08,95%CI 1.37~12.18,P=0.01),总胆红素(OR 4.02,95%CI 1.23~13.08,P=0.02)和基础血小板值(OR 5.53,95%CI 2.01~15.24,P=0.00)。结论临床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尤其是年龄>65岁、CCr≤40mL·min-1、ALT>70U·L-1、AST>80U·L-1、总胆红素>65μmol·L-1或基础血小板值≤175×109·L-1的患者。

    2014年04期 v.23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32 ]

短篇论著

  • 血竭体外经浅表创伤皮肤的透皮吸收实验

    郭巧英;张扬;李阳阳;陈莉君;寿旦;

    目的研究不同溶剂及浓度对血竭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优化血竭经浅表创伤皮肤的给药方案。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装置,以针刺模拟浅表创伤大鼠皮肤为屏障,运用HPLC法测定接收液中的血竭素含量,计算累积透过率和透皮吸收速率常数(J),确定血竭的最佳给药剂型和剂量。结果以75%乙醇溶液为最佳溶剂,以5%氮酮作为促透剂,血竭最佳质量浓度为27.5g·L-1,最佳剂量为82.7mg·cm-2;优化制剂在8h内稳定渗透释放,J为0.027mg·cm-2·h-1。结论血竭75%乙醇溶液可作为临床伤口护理的最佳制剂。

    2014年04期 v.23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7 ]

其他

  • 关于举办第五届药学监护理论与临床实践研讨班的通知

    <正>由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药学会继续药学教育项目第5届药学监护理论与临床实践研讨班[项目编号:(2014)药学会继教备字第002号;项目负责人:余自成博士,主任药师]定于2014年9月20日-24日在上海市举行。届时邀请美国临床药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ACCP)资深临床药师培训专家、国内著名

    2014年04期 v.23 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8 ]

医师药师园地

  • 癌痛住院患者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分析

    王长江;涂厉标;徐善超;孔云;徐其平;

    目的对我院住院的癌痛患者治疗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癌痛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对阿片类药物进行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癌痛分布、癌症患者出院疼痛评分和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共计286例癌痛治疗患者,癌痛控制不佳有82例,占比28.7%;余204例疼痛强度≤3。阿片类长效制剂曲马多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吗啡缓释片分别为DDDs前4位,在各型癌痛治疗中占主导地位。部分科室不合理使用哌替啶注射剂比例较高。结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还应更严格按照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2014年04期 v.23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8 ]
  • 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

    田靖;

    目的探讨对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出院的手术患者(168例)为对照组,和2012年4月-2013年4月出院的手术患者(175例)为观察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1.43%,观察组为30.86%。对照组中10.83%的患者选择了第1代头孢菌素类,59.17%的患者选择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观察组中51.85%的患者选择了第1代头孢菌素类,7.41%的患者选择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观察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的选择、首次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的疗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指标的合格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结论本研究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为老年患者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14年04期 v.23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评价

    谢明华;王鼎盛;葛敏;王增;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特别是临床药师术前干预对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年3-5月(干预前组)536例与6-8月(干预后组)518例实施Ⅰ类切口的归档病历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历切口愈合均为Ⅰ(甲)级。经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征合理率从6.65%提高到27.31%(P<0.01);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从6大类15个品种减少至4大类11个品种,选药合理率从4.29%提高到34.80%(P<0.01),最后多集中选用第1、2代头孢菌素;用法用量合理率从60.73%提高到100%(P<0.01);给药时机合理率从53.43%提高到90.75%(P<0.01);使用疗程合理率从4.94%提高到77.53%(P<0.01);溶媒体积选择合理率从69.53%提高到100%(P<0.01)。结论经过综合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得到明显提高。

    2014年04期 v.23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4 ]

经验交流

  • 三级岗位药师全程监控合理用药的实践模式

    杨木英;林文强;林琦;

    目的探讨药师全程监控医院合理用药的方法与措施。方法参照《处方管理办法》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建立三级岗位药师全程监控合理用药的实践模式。抽查该实践模式实施前门诊处方20 677张作为干预前的处方样本,实施后门诊处方26 538张作为干预后的处方样本。将干预前后的处方样本进行合理性评价,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级岗位药师全程监控合理用药的实践将事前干预与事后干预成为日常可控行为,明显提高了医院用药合理性。不合理处方占总处方数的比例由干预前的5.75%降至干预后的1.64%。结论加强业务培训可使一级岗位药师将简单的不合理处方基本消除在事前阶段;二级岗位药师提高了处方点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三级岗位药师要充分肯定并鼓励下级药师的处方监控行为,及时协助解决反馈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2014年04期 v.23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8 ]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药学实践路径的实施及评价

    李进峰;丛日楠;张建利;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路径,以促进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借鉴国内外药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治疗过程的药学实践路径。选择41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记录华法林使用情况、INR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干预组在华法林的使用率和INR达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栓塞事件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干预组4例,对照组2例。结论建立和实施药学实践路径,有利于规范NVAF患者华法林的临床治疗,提高抗凝疗效,降低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2014年04期 v.23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0 ]
  • 对1例使用华法林的慢性房颤老年患者的药学服务

    廉洪;朱逢佳;韩奇;

    目的药师利用专业知识,对1例使用华法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慢性房颤老年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方法药师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史、药物相互作用,给医师提出用药建议,对可能出现相互作用的药物、膳食补充剂、饮食跟进教育。结果医师最终接受了药师的建议,用药得以调整,患者增加了用药知识,提高了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结论药师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可改进用药方案,促进用药安全。

    2014年04期 v.23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3 ]
  • 对1例脑梗死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析和药学监护

    沈洁;赖剑锋;

    目的阐述参与1例脑梗死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全程治疗的治疗体会及药学监护过程。方法对病例中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价值。结果临床药师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和实施细致药学监护,患者病情有显著好转,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处理。结论临床药师对神经科危重病患的治疗和监护有积极的意义。

    2014年04期 v.23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8 ]
  • 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刘晓东;李佳楠;孙浩;肇丽梅;菅凌燕;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系统、万方数据医药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1977-2013年有关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病例40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病例24例,涉及的反应系统有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离子紊乱、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结论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的不良反应相似,但应注意某些特殊不良反应。临床上应该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4年04期 v.23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75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30 ]

临床药学教育

  • 在药学生中开展医学基础教育的探讨

    汤文璐;茅以诚;洪兰;

    在当前的药学生本科课程设置中,重化学轻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不利于药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完善,甚至会影响到其毕业后的求职和工作。而通过增加医学类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丰富授课方法,以及请校外相关人士讲课等诸多方式,可以加强医学基础教育,也能够丰富药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2014年04期 v.23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6 ]

药物不良反应

  • 替考拉宁致药物性皮炎3例

    王晓梅;金烈洲;

    <正>【病例1】患者,男性,44岁,因车祸后昏迷3h余于2013年6月5日入院。入院后用头孢替安针2.0g,iv gtt,q12h预防感染。9日患者开始发热,12日患者WBC 15.7×109·L-1,中性粒细胞79.8%,PCT 1.87μg·L-1,CRP 201.36mg·L-1。炎症指标升高,停头孢替安,改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针3.75g,iv gtt,q8h抗感染。14日患者炎症指标未

    2014年04期 v.23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3 ]

综述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肝脏的影响

    张蕾;于文娟;盛建华;李华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已经逐渐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该文归纳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以及肝损伤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其主要可能的机制,展望了其今后相关的研究方向。

    2014年04期 v.23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3 ]
  • 下载本期数据